沈辙回忆这两位大人道:“黄大人颇得圣上重用,是个实干派,裴大人擅长诗赋,两位大人喜好和擅长的方向都不一样。”

    最后沈辙依据他们各自的喜好,做了一些出题猜想,让三人回去准备准备。

    如今李延宁拿到乡试题目,看着上面的题目不禁感叹老师料事如神,诗赋居然让他猜到了所写意象!李延宁最不擅长的诗赋,现在有了前期的准备,他的心立马放进肚子里。

    经义考“朝极辨,不继之以倦”,李延宁回忆了一会儿想起来这是出自哪里的内容后,立马开始构思从何下手写。

    这句话的意思是朝廷上颁发下来的政事要求尽全力办好,不能因为觉得劳神劳力就草草了事,敷衍告终。

    片刻后李延宁有了破题的方向,也就是说先要参破朝廷颁发此政令的原因,还要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实际来做好,切忌一刀切或片面化,要在为民谋利的基础上推行政令,跟紧朝廷脚步。

    策问考的是民政问题。结合锦州的水旱灾害,北州的雪灾,庆州的地动等灾害,问如何减少灾害对百姓的影响以及如何解决民生疾苦问题,特别是如何避免百姓生乱为寇。

    一看完这个题目李延宁就想起院试的策问,是关于水患的治理,当时考官问的是如何治理水患。这次的策问站的角度更高,问你如何从大方面宏观地去预防灾害和如何进行灾后重建的问题。

    李延宁的脑子里立马浮现出很多的措施,他需要时间将纷乱的思绪理清楚。

    最让李延宁没想到的是此次论的考题是一道极其灵活的断案题,题目是一个案例,大概意思是两个兄弟分家时因为一块田地分的不均匀而闹起来,到了县衙报官,你作为县令如何判决。

    题目既涉及到法律写判词又需要用到数学的知识去丈量田地面积,从而解决纷争。

    涉及到的数学题对李延宁来说很简单,就是算面积,前世的小学生都会做,但对于不研究算学的秀才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多少年没考过算学了?突然来一题这不是要人命吗?

    李延宁立马听到了左右两间的秀才哀呼和惊叹的声音。

    看完题目,他心里轻松不少,现在要趁脑子最清醒的时候马上开始构思这些题目。他拿出策问先打策问的草稿,趁天黑之前也把经义的构架提纲写好。

    李延宁一直担心着会下雨,此刻天彻底黑下来,他点了蜡烛,将最后的一点草稿写完。肚子咕咕咕的叫声将他从题目中叫唤到现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