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好投票制的具体操作方式就是给每个奖项的参选影片选出心中的第一、第二、第三……在这些影片中,第一名喜好度超过5%的就能够获得提名,超过50%的影片将脱颖而出,获得对应奖项。而除了最佳影片这一奖项可以由全员参与以外,其余奖项仅对应该行业的“评委”才能投票,比如最佳摄影的投票者都是摄影师,最佳导演的投票者都是导演……这就导致了一些专业的奖项会比较“排外”,一些跨界新人在评选中相对劣势。

    另一方面,这个机制也导致作为全员投票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往往是迎合学院大众口味的保守与正确。过于风格化、个人化,亦或是过于阴暗、激烈的影片一般撑不到最后。

    因此,学院的选择,常常与学院的构成人员挂钩。

    曾经的学院是白人的天下,根据数据,2016年,学院的7000名成员中,94%为白人,77%为男性。平均年龄在60岁以上。而15、16连续两年,奥斯卡的演员奖项都没有任何黑人入围。

    在“奥斯卡太白”的质疑声中,学院也在努力改变和平衡这一现状。17年学院公布了新成员邀请名单,人数达到928人。新成员中,38%为有色族裔,49%为女性,使有色族裔和女性成员占比分别增至16%和31%。同时,学院的成员也明显开始“年轻化”。具体表现于他们对于独立、小众、边缘的电影接受能力增强,而不是一贯的厚大薄小,偏爱史诗片与正剧片。

    当下的主流文化与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影获奖片的重要因素之一。最典型的例子是第81届奥斯卡拿到最佳影片的《平民窟的百万富翁》。当年同时提名最佳影片的是《本杰明·巴顿奇事》、《对话尼克松》、《米尔克》、《朗读者》等强劲对手,最后却是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胜。

    《平民窟的百万富翁》横扫第81届奥斯卡,拿下8座小金人。

    它的获奖原因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上映之时恰逢2008年的金融危机,这部小人物逆袭的乐观励志影片无异于经济萧条时期的强心针与安慰剂。

    另外奥斯卡还有一个潜规则:公关。

    每个行业都有潜规则,更何况像奥斯卡这样的好莱坞年度总结大会。且不说获奖,取得提名就能让名利翻番,不仅影片的票房能被迅速拉动,演员的价值也随之倍增。没人会错过这个为自己“正名”的机会,看18年netflix为《罗马》所做的努力就知道了。

    另外17年7月,netflix挖走著名战略公关师lisatabacka(曾参与公关7部奥斯卡最佳影片)加入,为“冲奥”做足准备。同时,netflix也为《罗马》斥下巨资——超过2000万美元的公关费,这一价格,几乎与它买下《罗马》发行权的数字相同。

    netflix未必有多热爱艺术电影,但《罗马》的提名与获奖,对netflix却意义重大,它给予的是netflix立足电影界的信心,表明的是好莱坞对于这个外来侵入者的承认。

    netflix的大手笔不是个例。早在2009年,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为《社交网络》投入的公关费就达到了2500万美元。除了这些“天价”,一部电影的奥斯卡公关费一般为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不等。

    那么,如此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奥斯卡的公关,是如何影响投票的呢?

    每年报名奥斯卡的影片数不胜数,光是提名的就有几百部,许多学院成员并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看完所有影片,这就使得制片方和发行方有机会趁虚而入。